今天是7月21日,也是视觉小说“逆熵·Anti-Entropy”的完结之日(以下简称AE)。
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,作为制作组出品的视觉小说,AE以先抑后扬的剧情、丰富的引经据典、独特的沉浸阅读,带来了和漫画完全不同的全新体验,收获了大量舰长的好评(还有一箱箱寄往维也纳的刀片2333)。
可是,各位舰长是否完全读懂了呢?是否还有很多的伏笔,在阅读时被忽视了呢?
没看过AE的舰长,为了保证阅读体验,请直接拉到最底下参与一个小活动。
而看过AE的舰长,也许还有一些未探明的疑问。
比如,瓦尔特·乔伊斯究竟是谁?
“第一律者”
想必各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这个词。
但是再想一想,第二律者西琳,成为律者前是巴比伦实验室的一个实验体;第三律者芽衣,曾经是ME社的大小姐,千羽学园的学生;第四律者温蒂,曾经是天命的A级女武神。
那么瓦尔特·乔伊斯在成为第一律者之前,究竟是谁呢?
考虑到多数舰长即使看过AE,记忆也淡忘了不少。不如先和笔者一起复习一下大致剧情。
当然,如果舰长对自己的记忆力有自信,也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部分。
瓦尔特·乔伊斯,或者说Ω1,不管是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,还是从我们读者的角度来看,似乎都是“凭空”出现的。
但实际上,所有的线索都在小说里,等待着各位将他们发掘出来,串联起来。
不妨跟着笔者,再来细细的寻找一遍。
首先我们要知道,在判断一个人的真实身份时,先列出假想目标,再将他们的“要素”(行踪、技能、特征等等)标签化,筛选出最符合的一个目标,就有很大的把握可以认定了。
所以为了找出乔伊斯的真实身份,第一件要做的事情,就是确定他的活动范围,也就是“行踪”。
但小说中发生的事情基本都在我们的观察内,他在什么时候去了哪里、和谁一起去的、在那里做了什么。我们全都可以从小说中得到答案(虽然并不一定精确,但是并不影响结论)。
也就是说,目前乔伊斯的行踪对我们来说,都是“透明的”。
在这些事件中,只有一个不透明的例外。
1952年1月1日,柏林。
是的,第一次崩坏。
这个事件是整个故事的基础之一,也是乔伊斯的所有行为中,唯一没有对读者公开的部分,这里,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切入点。
得到了乔伊斯的“行踪”标签后,接下来我们要找的是——“技能”。
通过一个人所拥有的技能,可以大致推断他的身份。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专业→技能→职业/身份,是一个常见的关系链。
那么来看第一章,乔伊斯刚到达42实验室的那个晚上,回忆起意识刚刚苏醒的那个时候。
会说话并不意外,毕竟在科学上,失忆仅仅影响的是“谁在哪里做过什么”这样的“记忆”,而非“太阳从东边升起”这样的“知识”或者“概念”。
但是会说多国语言,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会拥有的技能。
可能的情况有如下几种:
1、他曾经是一位语言天才、或者语言爱好者,深入了解过各种语言。
2、他是一名和语言相关或者有语言需求的从业者,比如翻译官,或者某些国际组织的工作者。
3、他以前并不会这些语言,这是“崩坏”赐予他的“知识”。
但即使确定了行踪和技能,我们依然无法判断究竟是谁,因为同样技能的人往往会在一起工作或者生活,他们中的每一个都符合上面的条件。
所以我们需要第三个标签——“特征”。
特征是每个人独有的,兴趣、习惯、偏好等等,都是可以具体区分目标的特征。在区分相同时间相同场合下的一类人时,就需要用到“特征”的标签。
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第十二章,在“西岸·丽塔”别墅度假区,爱茵演奏了一首钢琴乐,却让乔伊斯产生了强烈的震撼。
《丹尼少年》——一首民歌。
对于乔伊斯来说,记得一首歌并不奇怪。小说中出现了很多神话史诗,说明乔伊斯在失忆后也记得一些“知识”,文章、诗歌、也许还有音乐,这些都可以算在“知识”的范畴内。
但是“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”、“异样的熟悉”、甚至可以随着旋律哼唱,这样的反应,明显是不正常的。
爱茵也给出了极具悬念的反应。
不要着急,谜底即将揭晓。
给乔伊斯贴完标签之后,我们要开始找嫌疑人了,刚好有个合适的目标,但不能妄下断言。
没有证据,一切都是猜测。
第十三章,爱茵向乔伊斯讲述了她的过去。
卡尔·古斯塔夫和埃玛·普朗克,将这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天才少女引上正确道路的两位领航员。
埃玛·普朗克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强调的地方,但卡尔的部分信息,实在是令人在意。
比如刚才提到的《丹尼少年》,就是曾经卡尔即将离开时,和普朗克合唱的曲目。而当时,爱茵就在两人的身边。
另外,卡尔在离开瑞士前曾说出了自己的工作场所:
是的,他是一名心理医生、货真价实的专家,这也是爱茵的双亲找他帮忙的原因之一。
但是再想想,这可不是一般的心理医生:同盟国柏林城防司令部——一个国际组织。
作为国际联军的心理医生,他有必要掌握多门语言来应对不同国家的治疗对象。尤其是战后创伤这一点,说明他的病人甚至来自曾经的敌对国家(比如日本和德国)。
最后是爱茵自己的回忆:
时间、地点,都是吻合的。
这样一来,瓦尔特·乔伊斯的身份,相信各位不必我说也能得出结论了。
但是笔者还相信,现在有一部分舰长坚持认为这只是巧合,毕竟同一时间在柏林还有不少这样的心理医生,也许他们中的一个就会唱《丹尼少年》。
确实有这种可能性。
所以还有最后一个标签——来自其他人的“印象”。
我们之前得到的关于乔伊斯的信息都来自他自身。记忆、技能、特征,这些都是主观的,是可能被(崩坏)篡改的。
但是他人的印象,是客观的,一般是不受影响的(除非可以影响所有人对目标的客观印象)。
现在,让我们揭开最后一个线索。
第五章,一行人在前往黄石公园的路上时,特斯拉等人提到了柏林崩坏的惨状,正当乔伊斯因此有些自责时。
爱因斯坦知道乔伊斯过去是什么样的人,但乔伊斯数日前才来到42实验室。那么乔伊斯忘记的,就只能是他们共处的那五年时光了。
至此,所有的谜团已经解开。
再告诉各位一个小彩蛋。
爱茵看起来是个时而正经时而幽默的少女,经常调戏特斯拉,也偶尔挖苦乔伊斯。
拿特斯拉开玩笑一是因为二人关系好,但调戏乔伊斯这个“新来的”,可不仅仅就是“本性如此”这么简单了。
第十三章中,爱茵有一段回忆:
这段“孽缘”,就是从乔伊斯(卡尔)开始的哦(当然,爱茵也用一个问题考倒了卡尔之前的四个专家)。
感谢读到这里的你。
关于第一次崩坏是如何发生的,卡尔又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一样变成灵魂碎片烙印在乔伊斯的心中,还有第一律者为什么会背叛崩坏等等问题,请期待笔者后续的文章。
如果各位有任何关于本文、逆熵小说、或者整个崩坏3背景设定和剧情的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,每一条笔者都会认真阅读。
另外插播一条紧急通知:
数日前,月光中心收到了一顶从维也纳寄来的绿帽子,并在其中发现了一把金色的钥匙……
也许,新的风暴即将来临……